針灸治療腰腿痛的臨床效果觀察
2020-02-25 21:32:21
來源:www.www.kls-cn.com學術不端論文發表-論文查重 閱讀數:
摘要:目的:對腰腿痛的患者采用針灸治療,探究其臨床治療效果。方法:選取64位在我院進行腰腿痛治療的患者,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和對照組),采用兩種治療方法,常規治療方法應用于對照組的患者中,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增加針灸治療應用于觀察組的患者中,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疼痛程度評分(VSA)和日常生活能力指數(Barthel指數)。結果:經過治療后,患者的VSA評分和Barthel指數均有改善趨勢,但是觀察組的改善幅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對腰腿痛患者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采用針灸輔助治療,其臨床效果明顯,值得在臨床上推行與應用。
關鍵詞:針灸治療;腰腿痛;臨床效果
在臨床上,諸多中老年群體存在腰腿痛的癥狀,對其臨床原因進行分析可發現,多種疾病均可造成患者腰腿痛,其中腰肌勞損、腰間盤突出等疾病是最常見的。當前,對腰腿痛采用西醫進行治療時,患者的疼痛癥狀無法根治,加之西藥的不良反應較多,給患者的恢復造成了不利影響,因此諸多患者選擇中醫治療。在中醫中將腰腿痛歸于"痹癥",對此可以采用舒筋通絡、活血化瘀的治療方式。本文通過對腰腿痛的患者進行針灸治療,探究其治療效果,以供臨床參考。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抽取2017年3月到2018年3月在我院治療腰腿痛的患者64名。將患者分為兩個小組,分別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在觀察組中,男士19人,女士13人,共計32人,患者年齡在38-76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5.6±1.3)歲,病程在4-11個月之間,平均病程是(3.2±0.5)月;發病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種:腰間盤突出癥、腰肌勞損、腰扭傷后遺癥,分別占13人、12人和7人[1]。在對照組中,男士20人,女士12人,共計32人,年齡在39-74歲之間,平均年齡是(50.2±0.6)歲,病程在3-24個月,平均病程是(6.3±1.3)月;發病原因是:腰間盤突出癥、腰肌勞損、腰扭傷后遺癥,人數分別有12人、14人、6人[2]。所有患者的臨床癥狀大致相同,其中主要有腰痛、腰骶部有壓痛感、腰部活動受限等。
1.2納入標準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第一,患者存在腰腿痛的癥狀,疼痛程度有所不同,腰部活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第二,患者同意參與本項研究。
排除標準:第一,患者存在合并糖尿病或者高血壓的問題;第二,患者屬于心肝腎功能障礙;第三,患者存在神經系統疾病或者精神類的疾病[3]。
1.3方法
兩組患者均采用常規的中醫治療方法,其中中藥藥方包括:細辛、肉桂、甘草各3克;川芎、人參各6克;懷牛膝、防風、茯苓各10克;干地黃、杜仲、當歸、桑寄生、赤芍各15克。每日一劑,水煎兩次溫服。療程為七天。
兩組患者治療的不同之處在于觀察組患者需要接受針灸輔助治療,首先了解患者的疼痛部位,針灸的穴位在疼痛所經過的脈絡之間選取。疼痛的經脈主要有以下兩種傳導方式,分別有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對于前一種傳導方式,選擇針灸的穴位主要有承扶、承山、申脈等;對于后一種傳導方式,選擇針灸的穴位主要有環跳、風市、懸鐘等。另外,還可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增加穴位,比如增加三陰交穴位,主要針對疼痛時間較長的患者[4]。針灸對患者的體位有要求,一般采取仰臥位;針灸前需要對針和穴位進行消毒處理,以15°的夾角進針,所有穴位依次進針,需要留針20min后,然后使用艾條燃燒針柄,每天兩壯。除此之外,對患者進行針灸時,不同的患者應采用不同的針灸方法,其中瀉法強刺激可以應用于體質較好的患者;平補瀉法輕刺激可以應用于體質較弱的患者[5]。在患者進行針灸的過程中,需要做好護理工作,一是保證艾條燃燒后不會灼傷患者;二是避免患者出現其它意外情況。針灸的療程同樣為七天一療程,施針時間需要科學控制,一個療程中患者需要休息1天。
1.4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VAS評分、Barthel指數情況,通過對比可以得知患者的治療效果。
1.5評價指標
對腰腿痛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評價時,可從以下兩方面入手,一方面是疼痛程度,在對患者的疼痛程度進行評價時利用可視化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分數越高則說明患者承受的疼痛越嚴重;另一方面是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在對這一指標進行評價時利用Barthel指數,分數越高則證明疾病對日常生活的影響越小[6]。
2、結果
兩組患者經過治療后,患者的VSA評分和Barthel指數均有明顯的改善的,但是觀察組的改善幅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VAS評分、Barthel指數比較 (`X±S)
組別 |
例數 |
VSA評分 |
Barthel指數 |
對照組 |
治療前 |
5.22±1.33 |
81.66±6.64 |
治療后 |
3.11±0.88 |
90.25±7.25 |
|
觀察組 |
治療前 |
5.26±1.42 |
82.21±6.45 |
治療后 |
1.75±0.44 |
96.55±5.44 |
3、討論
據相關人員調查得知,腰腿痛的發病幾率呈現逐漸遞增的趨勢,主要以中老年人為主,這類患者的主要表現就是腰疼、腿疼,在嚴重情況下,會對患者的正常生活產生不利影響,中醫將這類疾病歸為“痹癥”,導致該疾病的原因諸多,其中包括:外感濕邪、肝腎不足等[7]。中醫認為外邪在機體中停留在筋脈經絡中,會導致筋脈失養等問題,如果該疾病得不到有效治療,會逐漸加重,從而形成肝腎虧虛、氣血不足,中醫在治療腰腿痛時,主張針對癥狀給予化瘀通絡、補益氣血等方法。
本項研究中使用的中藥治療方法對于治療腰腿痛有較好的療效,中藥藥方中桑寄生、獨活為君藥,將桑寄生、獨活結合,可以提高通絡止痛的效果,并且可以祛風除濕,提高了活絡通痹的效果[8]。熟地黃、懷牛膝以及杜仲等都屬于臣藥,融入臣藥增加了桑寄生、獨活的作用,并且彌補兩味中藥中的不足之處,不僅達到了強筋壯骨的作用,而且實現了補益肝腎的作用。
于針灸而言,擁有悠久的歷史,在治療痹癥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治療腰腿痛患者的過程中給予針灸治療,根據患者疼痛的位置選取相應的穴位,主要選取的穴位有申脈、膀胱俞、承扶、委中、承山、昆侖等[9]。對膀胱俞施針,有助于祛除外邪;對委中穴施針主要可以散瘀活血、通經絡;對承山穴施針,可以達到固化脾土的作用;對昆侖穴施針,具有散熱化氣的作用;對申脈穴施針,可以疏導水濕。據相關人員分析發展,腰腿痛患者的疼痛會沿著相應的筋脈發展,因此在對患者進行針灸時,可以針灸經脈的交會穴[10]。因此對腰腿痛的患者給予中醫針灸治療,不僅提高了治療效果,而且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的疼痛感,再加上相應的中藥進行治療,治療效果事半功倍,研究得出的結果與俞喬美的研究結論相符。
本項研究中選取了64名腰腿痛的患者,將選取的患者分為不同的小組,并給予不同的治療措施,應用中藥以及針灸治療的觀察組患者的各方面改善情況明顯優于應用傳統治療方法的對照組患者,可見,針灸治療對于腰腿痛患者而言有明顯的治療效果。在俞喬美的研究中利用了針灸以及中藥治療慢性腰腿痛,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在俞喬美發表的文章中,明確了針灸治療在慢性腰腿痛方面的治療效果,與本次研究的結果相符。
. END.